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任务式教学法

吴秀萍 2016-5-14 14:32

前言

  延烧全球的英语学习热,促使了大量的人力与资源投入英语教学研究,使得新的英语教学观及教学法于近二十年间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。在众多的新教学法中,又以「文体教学法」(Genre-based Approach)与「任务式教学法」(Task-Based Approach,以下简称TB法)最受国际英语教学界的瞩目与探讨。在台湾,由于九年一贯英语科课程以沟通式教学法为原则,其推演出的任务导向教学(Task Oriented Teaching),或许让教师们对任务式教学不再陌生,然由于TB法常与其它教学方法相互结合使用,其原理亦广泛地被运用于评量及教材设计等方面,因此常有人误以为所谓的「任务式教学」,不过是一种教学观或是某一种教学法的一部份。事实上,TB法有一套理论基础及研究根据,有其特定的教学方法及步骤可循,是一套能被独立运用于语言教学的教学法。

虽然TB法在国内外已被广泛运用于听、说、读、写等各项语言能力教学以及评量、教材设计等,但由于此法在任务设计、教材搜集与课堂实际运用等方面不易掌握,因此并非每位教师都能在课堂上将之运用自如,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。有鉴于此,笔者将学界对TB法的相关研究及自己使用该法的经验加以整理,透过本专栏,与读者共同探讨。本文将分上、下两篇刊出,上篇针对TB法的理论研究、教学方法及步骤、优缺点等做一简介,并提出使用建议以及笔者自行研发的「改良式任务教学法」供读者参考,下篇则是介绍「任务式教学法的活用」,讨论TB法与其它教学法的结合运用,以及如何将此法的理念架构活用于教材设计。

认识任务式教学法

一、定义

  TB法虽广获语言教学界探讨与运用,却始终没有一固定的定义。 Foster[01]将诸多学者对TB法所下的注脚,按其共同点归纳为:“…giving learners tasks to transact, rather than items to learn, provides an environment which best promotes the natural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”。根据此一阐述,我们可知所谓的「任务式教学法」乃指:教师给予学生学习任务,让学生在透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,自然而然地学习并运用语言的教学方法。而所谓的「学习任务」通常是指能够让学生运用其语言技巧,去完成某件事或解决一项问题的开放式教学活动[02]。

二、理论与研究发展

  首位将「任务式学习」(Task-Based Learning)的概念加以大力推广,使之广受语言教学界欢迎的是印度语言教育学者Prabhu。 Prabhu(1987)主张学习者能由解决一项「非语言性的任务」的过程中(如解数学应用问题或看食谱等),习得语言的应用,且此种学习方式所能获得的学习成效,并不亚于学习者专注于「语言」本身的学习(如学文法、单字等)。 Prabhu之于TB法的研究,乃是著重于学习者在执行某项任务时,对于语言讯息的吸收和处理等认知技巧的应用。

  同样在1980年代期间,Breen和Candlin[03]以「教育心理学」的理论为出发点,提出以「协商性课程纲要」(negotiated syllabus)为基础的任务式学习。他们主张语言课程的学习内容应由师生共同决定,学生透过各种「社交」及「解决问题」型态的任务来提升语言沟通能力,而教师则负责将语言的学习融入这些任务中。到了90年代初期,Long和Crookes[04]则以「第二语言习得」、「课堂教学研究」、「教学纲要和课程设计原则」等研究为依据,提出所谓的「任务式语言学习」(Task -Based Language Learning)。其主张与前述学者的最大不同点乃在于:Prabhu、Breen和Candlin只注重「任务」如何能促进语言的学习,而Long和Crookes则强调在任务完成后,教师应引导学生留意任务执行过程中,所接触到的一些相关语法。

由TB法的研究发展过程可知,此法的理论基础是综合「教育心理学」、「第二语言习得」、「课堂教学研究」、「教学纲要和课程设计原则」等多方面的理论及研究而成。而近年另一学者Jane Willis则于A Framework for Task-Based Learning(1996)一书中,进一步勾勒出TB法的理论架构。她认为教师必须提供给学习者三大语言学习之基本要件:

1.
接触「真实语言」的机会(exposure to "real language" [05])

2.
将语言运用于真实情境的机会(opportunities for using language for real purposes);

3.
学习语言及使用该语言的动机(motivation to learn and to use the language)

  而关于「教师对语法的解说」(instruction which focuses on language form)方面,Willis(1996)认为该项条件虽有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,却不是基本要件。她认为既然学生并不一定会将老师所教的内容照单全收,与其要他们反覆练习某些文法结构或单字,或是耗费课堂时间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,不如让学生透过学习活动或任务,自行对语法结构做一番省思或检讨。

三、Willis提出的三段式教学步骤

  早期TB法的教学步骤,是先让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,接着教师再与学生共同讨论由该项任务所衍生出的语言结构。但Willis(1996)认为此两段式的教学方法,无法反映出TB法的复杂性,于是提出一套三段式的教学步骤(请搭配参考笔者自制之图一),其内容如下:

1.
「任务准备阶段」(the Pre-Task Stage):教师先给予学生某项任务的说明(taskinstructions),并透过听力或阅读活动等,让学生先熟习与该任务内容有关之单字、句型、文法等。

2.
 「任务执行阶段」(the Task Cycle Stage):教师将学生分组,并让其自行执行所分派之任务。而学生们必须使用在准备阶段中所学的单字、句型、文法等去完成任务,并讨论如何发表其执行成果,最后则以口头或书面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。在此一过程中,教师仅在一旁监督学生执行任务而不加以干预,但教师可在学生报告完后,依其表现给予适当的指点及回馈。
3.
「语言加强阶段」(the Language Focus Stage):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在第二阶段中所衍生的种种与语言相关的问题,如单字、语法或句型结构之运用等,并且加强练习其用法,以增进学生的语言能力。
 



一:Willis(1996)的「三段式教学步骤」

任务式教学法之优缺点

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及研读,将TB法之优缺点分述整理如下:

一、优点:

1.
可让学习者透过师生间的互动、阅读文章及使用视听教材等,自然而然地接触真实的英语。

2.
可使学习者透过各项「任务」,将所学的语言与沟通技巧运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。

3.
任务式教学比反覆式练习来得生动有趣,并可增进学习者的语言运用机会。此外,学习者想要达成任务的心情,可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兴趣,并在完成任务后获得成就感。若任务是经由小组合作执行,则还可借此鼓励团队合作与互相学习的精神。
4.
在任务执行过程中,学习者必须自主地运用所学的语言技巧来达成任务,因此在此一教学法之下,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参与者,且有机会思考其所学的单字及句法等,将之吸收并加以运用,而非被动地等着教师给予单字表或文法公式,在未经消化的情况下死记。
5.
TB法的运用范围相当广泛,除了可用于听、说、读、写的教学外,亦可用来教授文法、单字、文体或强化语言学习技巧等。 Willis在A Framework for Task-Based Learning(1996)一书中,提供了各式各样训练不同语言技巧的「任务」范例,读者不妨加以参考、应用。
二、缺点:

1.
由于「任务」经常占去大半的课堂时间,使得学生专注于语言学习与练习的时间反受压缩,诸多研究(如Harmer, 2001)亦显示,「任务」之「喧宾夺主」乃为TB法的最大缺陷。再者,虽然此一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兴致盎然,却也同时将学生的注意力由「语言学习」转移「任务的达成」。有些学生甚至因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,或因执行成果不符原本期望而产生挫折感,根本忘了任务执行的目的只是为增进语言的学习。根据笔者的经验,不仅中小学生易产生此种「本末倒置」的反应,成人学生中也有不少只想成为「任务达人」,而将语言学习抛诸脑后者!
2.
此法和「沟通式教学法」有一共通缺失,即在学生对某些语言结构仍不十分熟习之际,便要求他们将所学运用于沟通活动或任务执行。这种过于强调沟通训练的做法,不仅无法帮助学生扎实语言的根基,反而经常造成学习挫折感。
3.
真正能由TB法教学过程中受益者,大都是语言程度较好,且自律性较高的学生。因为这一类型的学生通常能自行监督学习过程,并能自我评估学习成果,再加上语言能力好,所以能由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获益。然对语言程度较差或学习态度较被动的学生而言,TB法反而可能增加其学习负担。因为这群学生对外语的理解已感觉伤脑筋,若还要同时运用自己不熟悉的语言去解决问题,简直是「不可能的任务」!也因此,这群学生在TB法教学过程中,常表现出「不愿参与」或「兴趣缺缺」的态度。
4.
教材及任务准备不易,课堂管理困难。由于TB法主张教师应使用含有「真实语言」的教材来进行教学(Willis, 1996),因此教师在材料的搜集或制作上常面临取得困难或耗时费力的困扰。另外,在面对语言程度良莠不齐的班级,要设计各种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「任务」,对多数教师而言就是一项「艰巨的任务」。而若要使TB法在课堂中收到成效,教师除了要擅于学生能力分组,并按其程度分派合宜的任务外,在「任务执行阶段」中,还得一边监督学生的语言运用、管理其行为,同时一边掌控时间分配。这种高超的教学技巧,大都只有教学经验丰富且具高效率课堂管理技巧的老师能为之。因此,将TB法用于大班教学(二十人以上)或程度参差不齐的班级时,往往较难获得良好的成效。

5.
TB法若用来复习已学过的课程,可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,但若用于介绍新单元,则往往效果欠佳。这是因为在「任务准备阶段」中所做的短暂语言接触与练习,并不足以帮助学生熟记新课程,更甭提进而将之运用于完成一项任务。
6.
学生透过TB法所学的语言,常局限于与「解决问题」有关之字汇及句法,其它社交活动如「讨论」或「辩论」所用的句型文法,则较难透过此法习得(Seedhouse, 1999, 引述于Harmer, 2001)。
7.
TB法未将「任务」种类依其难易程度,以及所需的语言技巧加以分级(Harmer,2001)。 Nunan(1988 a, 引述于Harmer, 2001)认为,这是因为TB法只重学习过程(learning process)而不重学习成果(learning product)所致。针对此一批评,Willis(1996)提出了六种可与任何教学主题搭配的学习任务[06]以做补救。然由于任务难易程度的取决因素繁多,至今仍无人能提出一个让各界满意的分级法(Harmer, 2001)。
任务式教学法使用建议

为提升TB法的使用成效,笔者依自身经验,针对其使用方式提出以下建议:

一、
分派给学生的任务应简单且易执行,才不致使太多课堂时间耗费于任务上,学生也可避免因任务过于复杂而产生挫折感。原则上,每一项任务应只含一项执行技巧,如「列举」(listing)。含两项以上执行技巧的任务,例如先「列举」再「比较」(comparing),则应只分配给语言能力好或自律性高、喜欢挑战性学习的学生。
 
二、
降低学生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焦虑感,并让学生尽量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学习而非任务的成果。这有赖教师在「任务准备阶段」中,将任务的内容及执行方式详细地说明清楚,并提醒学生:「任务的执行重点在于语言的运用与学习」。而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所给予的回馈及建议,亦应针对「语言的运用」,而非「任务的成果」。
三、
教师在学生执行任务的过程中,不应只是袖手旁观,而应从旁辅导。尤其是无法独立完成任务者或语言能力较差者,更需要教师从旁支援。
四、
与其它教学方式搭配使用,以补TB法之不足处。
五、
任务的设计亦应注意多元化与多样性,才能训练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技巧,也才能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致。
「改良式任务教学法」之提议

为了克服TB法的缺陷,并使之更能符合EFL学生的学习需求,除了以上的使用建言外,笔者建议进一步将Willis(1996)所提的理论架构及「三段式教学步骤」做若干修改。首先,应将「教师对语法的解说」之一项,由「有利的学习条件」(desirable learning condition)升格为「必备的学习条件」(essential learning condition)。这是因为许多研究[07]皆证明,教师明确、直接且有系统的指导,的确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受益匪浅。再者,可将其「三段式教学步骤」改为「四段式」,且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亦加以调整。以下笔者兹以图二来说明「四段式教学步骤」的内容:



二:笔者所提议之「四段式教学步骤」

笔者所提议的「四段式教学步骤」乃是将Willis模式中的「语言加强阶段」移至「任务执行阶段」之前来进行,并在教学过程的最后加上「教师回馈及语言强化阶段」 。笔者将自己使用此法的课堂观察与记录、学生评量成绩及发给学生的问卷调查加以综合分析,所得到的结果发现,此一「改良式任务教学法」有以下特色:

一、
使「任务」由原来的「主角」地位转为「配角」,能让学生更专注于语言学习,并可避免学生因对语言结构不熟悉,而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造成挫折感,或因混淆而引发种种脱序的状况。

二、
「教师回馈及语言强化阶段」有助学生反省其语言使用是否正确,并针对缺失加以订正与演练,进一步巩固其语言根基。因此,不论是程度好或程度差的学生,都能从学习过程中受益。

三、
可增进师生间的互动。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「学习资源」的角色,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特定、完整的语言结构,而非只是一部纠正学生错误或为其提示字汇、句型的「语言机器」。而学生也能经由教师的协助,有系统地学习语言。

四、
教学过程及课堂秩序较易掌握维持。

  上述的结论只是笔者本身的非正式研究与教学评估,此一改良方法的效果,尚待更正式及深入的研究与考察,以及各界进一步的指教,始能加以验证。

结语

  虽然TB法在教学应用上颇具挑战性,但由于此法确能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致,且又能与其它教学法相结合而弹性运用,因此,十分值得教师们加以深入了解、学习并应用!目前市面上除了有不少指导如何应用TB法的教学参考书外,标榜任务导向或结合任务式教学概念的EFL教材亦随处可见(详见文末「延伸阅读」)。教师只要了解TB法的本质与优缺,懂得任务设计及运用的技巧,便不难将之运用自如,用来提升教学效率、达成教学目标。而对于TB法的不足处,教师可以搭配其它教学方法,或不断将之加以改良,以减少TB法的应用缺失。毕竟,每一教学法的原理与应用,乃是众人不断研究改进的结果,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的教条,而教师能对每一种教学法加以思索、批判并改进,才是教学进步与教师自我成长的原动力!
鄙视
鄙视
赞
呵呵
呵呵
震惊
震惊
打酱油
打酱油
分享至 : QQ空间
收藏